欧洲人口这几年看着挺红火,整体还在涨,而东亚这边,中国、日本、韩国全都在下滑,像坐滑梯。
差距的根就在这:欧洲生孩子的积极性也不高,但人家还有“外挂”——移民。
移民,就像在快熄火的引擎里加了桶油,让车还能多跑几十公里。
东亚没这个传统,生育率一掉,人口就直接转头往下走。中国2020年生育率已经只有1.3,2022年人口开始负增长,联合国甚至预估到本世纪中叶,中国每年要少1000多万人,相当于一年“蒸发掉”一个瑞典。
韩国跌得更狠,全球最低的生育率摆在那,哪怕政府撒钱鼓励,作用也得几十年以后才能显现。
这是人口学里的“惯性”问题。人口基数大时,哪怕生娃少,总人口还能撑些年;但一旦转为下滑,除非把生育率迅速拉高,否则只会越来越快。
东亚的惯性掉得比欧洲快,因为下滑是断崖式的,根本没缓冲期。
欧洲其实早就看到了问题,比东亚动手早几十年。二战后经济重建,人不够用,本土人又不愿多生。德国干脆搞了个“客工计划”,从土耳其等国请人来干活,本来是短工,结果经济景气,这些人留下来还把家人接过来,就变成了大规模的移民社区。
法国、英国更干脆,从前殖民地直接“回收”人口,比如非洲、加勒比、南亚这些地方。
进入21世纪,移民潮一波接一波。2015年中东战乱,大批难民涌入;2022年俄乌冲突,又来了大量乌克兰人。光2023年,一年就有将近600万人移居欧盟,其中德国和西班牙吃下了四成还多。
结果很直接——这些年轻、愿意生的移民,把欧洲的自然下滑硬是抵消了。
对西欧、北欧来说,大规模移民不仅稳住了人口,还让劳动力市场没那么快因为老龄化塌掉。
这事不是拍脑袋干的。法国有国家人口研究所,德国有联邦人口研究所和马克斯·普朗克人口研究所,背后都是成体系的人口政策规划。人家不光是要人多,还要结合筛选、安置、社会管理一整套措施。
可问题是,这“续命药”吃起来有副作用,而且不轻。
最大的问题是文化和宗教冲突。欧洲主流是基督教文化,移民里面穆斯林占比高,两边摩擦不断。移民社区喜欢扎堆,社交圈封闭,这让融合更难。
2005年,巴黎郊区一名穆斯林少年意外死亡,引发全国大骚乱,连续二十天打砸烧,这种事在移民比例高的地区早就不是新闻。
还有经济账。虽然移民能干活,但不少人起点低,需要政府福利,这又加大了财政负担。结果,本地民众的排外情绪被点燃,极右翼政党的票数一路飙升。法国、德国、意大利这些年的选举,全都能看到这种趋势。
更深的问题是,移民的生育率也会掉。生活条件一改善,他们和本地人的生娃观念就会趋同,这就是“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”的现实版。
一旦移民生育率降下去,而新移民的输入速度赶不上,欧洲还是会走到人口负增长。
俄罗斯也想学这招。低生育叠加战争损失,他们到2030年劳动力缺口可能有240万人。政府正打算从印度、朝鲜引工人,可无论规模、组织能力都比欧盟差一大截,更别说非斯拉夫族群进来还可能引发民族矛盾。
这就说明,移民续命,真不是随便搬个模式就能用的。它依赖的是历史形成的多元结构、政治制度和社会运行机制。
东亚没这条件。中国、韩国、日本的移民比例本来就低,文化上也不习惯接纳大量外来人口。生育率一旦掉到低谷,就很容易掉进人口负增长的漩涡。
欧洲能靠移民多撑几年,但终点其实一样,只是时间早晚的区别。全球低生育趋势已经成型,没有哪个社会真能躲过。
人口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统计表,而是一个国家未来活力和竞争力的底子。
从这个角度看,东亚的应对不能只盯着“生”或“引人”这两个按钮,而是要动更大一盘棋——经济结构、社会保障、教育、文化观念一起调。
因为,不解决根本的问题,哪怕学会了欧洲的“续命术”,也不过是把时间往后拖几年而已。
牛盛配资,宁波股票配资网,金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